運科海外人的參加心得|閒聊
- 秉樸 吳
- 2022年9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3月11日

(圖片來源:TISHI臉書社團)
這個週末(9/24、9/25)由於在TISHI的社團貼文中看到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因此就參加了兩個線上小活動,收穫到很多平常自己不太會去查詢或是學校沒有教的事情,然而在實際面上會遇到的狀況以及相關的現實面。
首先從9/24的運科海外人開始,在這次的Meet up裡主要是稍微整理一下這個社團的創立起源以及未來方向,順便邀請幾位主持人分享國內外運科和運醫的發展間的差異。首先這個社團原本是給一些在海外念運動科學或運動醫學相關科系的朋友,一起交流的地方,但因為前兩年國外的疫情大爆發,國內相對穩定,因此很多在留學的團員在社團裡互相取暖或討論未來的方向,也因此在台灣也辦了幾次實體的見面分享會,讓那些對運科運醫有興趣的人能夠聚在一塊。
再來是最有印象,也是這個活動收穫最大的部分,那就是台灣究竟與海外有什麼差異呢?在這邊我想分成兩個部分講,先是從台灣人對身體的自我意識與國外人的差異,再探討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首先Martin 林威廷醫師提到,他提到台灣民眾相對國外來說對於自我運動的要求比較沒有這麼高,習慣遇到身體的疾病問題就是找醫生,因為找醫生太方便了而且費用也沒有向國外這麼高(因為有健保制度的給付),在醫療資源過度容易取得的狀況下,民眾們就慢慢的變成伸手牌,思考模式就變成,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但在他留學的經歷中看見的是,外國人比較會去尋找自己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此外,他也提到,醫界雖然不斷在提倡運動即是藥的觀念,然而之前在有份報告指出,多數的醫師並不太了解如何給予運動處方。
接著正在英國留學的Joey郭昶宏醫師,也有舉例像是在英國如果要看病,通常會先跟家醫師預約後稍微做簡單診斷,再進行轉介,而轉介的過程常常需要一段時間,而大多數的患者會在這段時間查詢一些疾病相關的資訊。而且也因為台灣在健保體制下,診斷的目標也和國外不一樣,國內的醫學教育大多都要求醫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判定出一個病灶,並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而在國外(如英國)是採預約制且個人化的看診,且較多會以最節省資源,或以功能性的問題來給出診斷,這在台灣就相對少見很多。另外,台灣對於Physical Activity的意識也是相對不足的,當一個病人也許肌腱斷裂,手術修復好後,往往就跟你說,休息多久後你就能回到場上重新運動了,然而在醫療端和運動端的中間還存在一個灰色地帶,這也是未來台灣在運動醫學和運動科學可以加強的部分(我個人認為這就是物理治療師在做的部分,但礙於台灣法規,以及民眾對於自費物理治療的不了解,因此很多患者沒有得到更完善的復健)。
最後是Wei簡單提了一下他認為其實台灣的教練和PT其實在實務方面(不管是運動設計規劃等等)都滿有競爭力的,然後以及他自己在澳洲球隊的例子發現醫療端和訓練端也沒有銜接得這麼順,也簡單介紹了一下他念運動科學博士看數據的日常有多麽的無聊🤣。
總結來說,我覺得這次的分享會算是一個小型的meet up然後把每個主持人的背景經歷以及他觀察到的一些事情互相分享,未來可能會繼續在社團上分享一些關於運科或是運醫相關的最新訊息以及舉辦實體或線上見面會。
歡迎有興趣的大家可以點選下面連結觀看重播~
(會看到我被Martin點名的影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