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球受傷回場計劃!該怎麼進行?|物理治療
- 秉樸 吳
- 1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投擲性運動最常受傷的狀況就是肩膀與手肘的傷勢,當一個選手進入復健組時,該怎麼讓他漸進式的回場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投球回場計劃。復健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除了對於組織負擔必須採取漸進式的負荷之外,對於選手心理層面也會需要漸進式的準備。還記得在2015柏林回場共識會議提到的回場三階段嗎?Return to Participation (回到參與活動),Return to Play(回到可比賽的水準),Return to Performance(回到受傷前甚至比受傷前更好的表現),以今天介紹的內容來說,會以前兩個階段為主。
開始之前,先了解棒球場的尺寸
在開始之前,如果你是沒有打過棒球的讀者或是研究過棒球的讀者,有幾件事你需要先了解,因為這跟等等的計劃有關,等等的距離我們會以英制單位計算:
壘包與壘包之間的距離為90ft
投手丘與本壘板的距離為60ft
投手丘的高度大約10 inch
了解這幾個數字可以幫助選手回場上更加的順利,實際的應用等等會跟大家說。
開始丟球計劃之前
要執行丟球計劃前,對於選手來說,一定要有足夠的關節活動度以及肌力,例如肩關節在90度外展時外旋需要有130°,內旋60°,這些基準值也是根據實際上有在丟球的選手測出來的常模當作回場的基準值,肌力的部分除了使用傳統的MMT之外,其實像是VALD,或是MicroFET等公司都有發行手持式的測力計,可以針對不同動作的肌力來當作回場參考,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Kevin Wilk這位學者的文獻,他對於投擲類運動在復健這方面有很大的資料可以查閱。除了上肢關節角度與肌力以外,下肢的單腳深蹲表現也是很重要的指標,好的單腳穩定對於丟球時的跨步距離、發力時序的控制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真正開始丟球前,我們會先以揮毛巾當作第一關,來確認選手在執行這個動作不會有任何疼痛,下一關會進行丟網子並請教練與選手溝通確認投球機制(野手就不會進行這個部分),機制確認沒問題後,就會開始「拉距離」,也就是漸進式的拉高強度,特別注意的是我們通常不會讓選手連續一直丟球,一般來說保守的話丟一休一,再積極一點可能丟二休一,距離會先從半個壘包(45ft)、投手丘到本壘板的距離(60ft)、一個壘包(90ft),接下來就是4/3個壘包(120ft)、5/3個壘包(150ft)、2個壘包(180ft)。丟球的方式會請選手以Crow hop(墊步丟,以下肢帶動上肢)的形式出手,並請選手以丟到目標為主,不會要求要全力丟直線的方式丟到定點。
每次要丟球之前,都會希望選手可以先做簡單的有氧運動可以讓身體熱起來,例如所謂的跑PP(就是在界外線兩端來回跑),丟到目標距離之前,也會讓選手從近的距離慢慢拉遠。
投手與野手的差別

我們先從比較簡單的野手來講,由於野手投球的場合就是在平地,因此距離拉倒180ft左右就可以回場,大家可以參考上面這張圖。至於為什麼每次丟距離都需要組間休息以及重新熱身,我想這是為了要符合最終回場的感覺,也就是半局結束下來身體休息後重新先在休息室外傳接球再回場上守備丟球的感覺,除此之外也可以把負荷量往上建立為下一個距離做準備。
對投手來說,他的目標不只是平地投球,而是站到投手丘上進行投球,所以在120ft結束之後,投手是可以選擇進入到Phase 2也就是牛棚投球的計劃執行。牛棚的第一期都只能投快速球,並且使用上面指定的自覺努力程度百分比進行投球。第二期也是只有速球,並加上投打對決(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Live BP),第三階段則是慢慢加入變化球,以及最後完成隊內賽,並回到球場正式比賽。

間歇投球計劃執行-進與退
在上面兩張圖我們都看到了許多Step需要執行,接下來我會講解怎麼來執行,基本上每個步驟(Step)都必須要2次且沒有刺痛才能到下一個階段,且每次的投球與下次投球都必須間隔至少一天,在文章有提到以一週為基礎的投球計劃,可以看到他在1/3/5安排投球,其他天則是安排伸展,下肢強化等訓練。在實務上,每天要執行投球計劃之前,我們會先到外野擺角錐,可以先以一個壘包的步數來估計每幾步是多少英尺下去擺放角錐,讓選手在投球時可以意識到今天大約需要丟到多少的距離。假設有疼痛發生或甚至選手覺得當天身體不太對勁且無法處理的狀況下,可以先休一次,下次再從原本的Step或是前一個Step開始,一切都是以最安全的方式慢慢推進計劃。

復健的計劃有長有短,不會像是線性函數那樣只會越來越好,常常在推進度也會遇到不舒服的狀況發生,治療師的工作,除了在選手不舒服時給予協助以外,同時也需要讓選手認知到推進度必須建立在安全,不會不舒服的狀況為主,一步一步慢慢來才能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參考資料與來源:
Reinold, M. M., Wilk, K. E., Reed, J., Crenshaw, K., & Andrews, J. R. (2002). Interval sport programs: guidelines for baseball, tennis, and golf.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32(6), 293–298. https://doi.org/10.2519/jospt.2002.32.6.29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