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書與臨床邏輯分享!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杯尼日記(非業配)
- 秉樸 吳
- 10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以前在學校學習時,由於實務操作的比例較少,學習了很多理學評估工具(ROM、MMT、Special test)等到出來實習遇到真實的病人時除了看完醫師的診斷後常常不知道從哪邊開始檢查,不過隨著實習一年結束後,自己大概有一套評估邏輯,從個案的問診、檢查受傷組織,以及分析問題。但由於在準備實習期間都在準備跟考試相關的內容,就比較少臨床處理。剛好從書櫃找到這本書,打開之後發現其實在邏輯介紹上跟我在臨床檢查的內容差不多,不過因為涵蓋了人體全部的關節,因此對於以前沒有遇到的問題有複習的作用,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運動障礙的物理治療評估策略』書本分享
這本書的內容簡單來說會先以疼痛的位置以及什麼動作會疼痛來分類,再透過解剖學探討下面包含的組織以及相關的特殊檢查,接下來會分析可能造成此受傷(非創傷性)的風險因子。那由於單講邏輯可能過於簡短,我接下來就以最近遇到的棒球選手受傷來舉例。
臨床評估邏輯分享,以棒球為例
通常在遇到個案時(以骨科個案為例),在問診時第一就是確定疼痛的位置不是輻射或是傳導痛造成(通常會從疼痛發生的機制或是不同動作是否對疼痛有影響),例如肩部疼痛有可能是因為頸部壓迫的傳導痛或是心臟、肝臟等造成的輻射痛,排除掉後就能把疼痛來源集中,並且通常會透過選擇性張力組織檢查(Selective tension tissue test,簡稱STTT)以及特殊檢查找到受傷的組織,接下來在透過疼痛發生的機制來找到可能造成受傷的原因。
以棒球舉例來說,假設是內側副韌帶撕裂的選手來找我,在問診時我會了解他是在投球Cocking phase時,產生疼痛,並且不會因為頸部動作或是有夜間疼痛或是像脈搏跳的痛(排除輻射或傳導痛的問題),接下來就開始做相關的檢查包括用阻力測試排除肌肉拉傷的問題,特殊檢查像是使用外翻壓力測試與動態外翻測試,如果陽性就會認為是韌帶受傷。確定好組織的受傷之後,接下來就是找找看在這個動作下可能造成組織受損的原因,例如肩外旋的活動度是不是不足,又或是肩胛骨後傾、胸椎伸展角度不足,甚至是下肢的問題。
而針對活動度的檢查又可以分成靜態(被動)與動態(主動),如果被動明顯大於主動,那就比較像是動作控制的問題(在進一步本體感覺、動作輸出能力的檢查),而如果被動和主動差不多,通常就是需要增加活動度(進一步檢查是收縮性或非收縮性組織影響活動度)。所有的檢查結束後,除了針對受傷組織給予對應的治療,接下來就是針對這些風險因子來做訓練與衛教。



留言